他曾是水利局的临时工,
后来成为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知名作家,
而他最初的梦想被他记录在《此生只想当中尉》这篇文章中。
近日,写作四十余年的刘醒龙老师携以考古和青铜器为背景的长篇新作《听漏》做客央视《读书》栏目李潘会客厅。共解《听漏》之谜的同时,刘醒龙还回望了自己的来时之路:苏联文学里的“娜塔莎”,与伯乐的“邂逅”,文学路上一次又一次的极限挑战......
共解《听漏》之谜
曾侯乙尊盘是缘起
2004年,因为一个机缘,我去了省博物馆,见到曾侯乙尊盘,我一看到就傻眼了,我觉得这是一部好小说!这个念头就缠着我,缠了十年以后,真的变成了小说《蟠虺》。
创作的缘起让我相信人的大脑是永远不可替代的。大脑可以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东西,可以见证生命的了不起,见证生命的具有永恒光辉的意义。
《听漏》中九鼎七簋的谜团
《听漏》有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写九鼎七簋。我们都知道九鼎,但很多博物馆的九鼎不是真正的九鼎,真正的一套叫列鼎,很艺术化,九鼎八簋是标配。但有史以来第一次出土的九鼎是1966年在湖北京山,却是九鼎七簋,为什么少了一个簋,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破绽,这为写作留下无比想像的空间。
暗线就是《听漏》的来源——一个听漏工。听漏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上班,拿一根铁棒贴着地面,听地下的漏水声。
写《听漏》是我写作生涯里写得最有趣的一部,我经常写得很开心,愉悦了自己。这个愉悦指的是精神上的和谐共振。
我想解一个谜
在我们典籍当中只有随国,但随国考古的实物里面是没有的,考古学界和历史学届达成了一个共识:曾就是随,随就是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偏差?我试图用小说家的判断来说那段历史。
写《听漏》挑战很多,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除了书本外我还得去现场,还要找考古专家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写作让我不是行尸走肉
我写作不是一步步走的,是半步半步走过来的,短篇、中篇、长篇、大长篇,我是每一步都没省。如果没有写作,我就是行尸走肉了,因为有写作,我就丰富起来了。
回望来时之路
每一个中尉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娜塔莎”
我真的只想当中尉,这说起来还是文学的影响。我那个时候,山里的孩子捡到一本书是一本书,最多的书还是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主人公一般都是中尉,很勇敢。我最着迷的还是苏联文学里每一个中尉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娜塔莎”(美丽的苏联姑娘),青春成长时内心会有向往。
吊车漏电以后
我没有当成兵,但我是特别好的工人,每年都是先进,我特别留恋那段生活。但后来碰上了吊车漏电,全车间听到我一声惨叫,到医院后给我开了三天休假。
休假时候我就开始思考人生,有点不甘心,那时候全民的年轻人都流行文学,我就想:试试写小说吧。我一旦决定做一件事情就会坚持到底。写了几年,一个字没发表过,也没见过作家和编辑长什么样。
一次汽车抛锚引发的“邂逅”
83年底,我写了一篇作品投稿到《安徽文学》,编辑写信通知我,作品写得很好,准备发表,但要修改一下,很想近期有机会到湖北看看你这个年轻人。我只是高兴去了,没注意最后这句话。
3月,正好我们在安徽的一个小镇办文学创作学习班,我就是在这个山沟里遇到了给我写信的《安徽文学》编辑苗振亚老师。
但是怎么会在山沟里碰到呢?他就说他坐的长途车恰好在漫水河镇上抛锚了。人生真是说不清楚啊。我和苗老师特别投缘,聊契科夫,我一个毛头小伙说不喜欢契科夫,苗老师还夸我说的是对的。苗老师说,契科夫写得最好的是中篇和戏剧,他的短篇是在莫斯科做“莫漂”的时候的应景之作。我恍然大悟,关键是他给了我充分的信心。
我相信冥冥之中确实有人在领着我向前走。苗振亚老师对我的影响与关怀一直持续到今日,我非常感谢。
《听漏》也是自我挑战
我写作是先写我最熟悉的故事,后来写相对陌生一点的,后来开始写历史,现在写文物,写青铜重器。写作最好的状态是每一次都挑战自己的极限。
最新的作品也是挑战。哪怕写最日常的生活,还是要写出不一样的东西,别人看见了没发现,但是你看到了有所启发,就能写出新的东西来。
(本文图源自央视《读书》栏目,完整内容指路央视频8.31-9.01《读书》栏目)
//
活动预告
历史的深度与小说的限度
刘醒龙长篇小说《听漏》分享会
地点:武汉中心书城二楼和光剧场
时间:9月7日下午15:00-17:00
嘉宾:刘醒龙
刘醒龙,湖北团风县人,1956年生于古城黄州。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秋风醉了》《大树还小》《挑担茶叶上北京》等。出版有《寂寞歌唱》《痛失》《圣天门口》等长篇小说11部,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及散文集多部,中短篇小说集约20种。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大奖、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大奖等。2011年,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嘉宾:周新民
周新民,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2022年度)、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学批评、小说理论研究。出版《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人”的出场与嬗变——近三十年中国小说中的人的话语研究》《当代小说批评的维度》等著作与批评集。
▼
《听漏》|刘醒龙
|内容简介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继《蟠虺》后又一部以考古和青铜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20世纪60年代出土的青铜重器九鼎七簋,因为缺失一簋而成为考古界的热门课题。“完整的九鼎八簋虽然成了两周时期的文化符号,不完整的九鼎七簋才是两周时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何破解“九鼎七簋”中隐含的先秦文化奥秘,就此成了楚学院同人必须完成的一桩历史使命。围绕这一课题,某省楚学研究院专家学者、民间考古爱好者、听漏工、盗墓贼等各路人马纷纷登场,各显身手,试图揭开这一千古之谜。随着这一谜底的渐渐揭开,往昔一段刻骨铭心的情感和现今几位人物的传奇神秘身世也展现在读者眼前。历史与当下、世情与人心的真实而复杂的面相也一一呈现。
除了有关“鼎簋”的考古知识性叙事,《听漏》中还讲到了有关“矰矢”“青铜方壶”“竹筒葬”“喝早酒”等多种楚地青铜器具或民情风俗的故事。情节紧张,悬疑感强,也在历史谜底的揭开和情感身世的追溯中,展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辨。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图文编辑 吴蒙蒙
责任编辑 吴蒙蒙
审 核 阳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