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Ai相约》:一档有售后的AI交友节目

来源:人气:130更新:2024-09-18 08:10:24

近日刚在大屏端看完第二期节目,今天又在小屏端加更第二期节目的衍生直播。而小屏端直播对大屏节目的补充是,它是弱舞台化而强真人感的,所以能更把舞台上没有说开的话,彻底说开。

这两年,情感交友节目总被观众吐槽——

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猎奇性越来越强,服务性越来越弱,别说「售后」没保障,甚至「售前」没质检。

反者道之动。不良现象恰是改良起点,自然会涌现出修正的新事物。

东方卫视《因Ai相约》就是这样一档具有划时代气质的新情感交友节目,它不但是全国首档人工智能实验类交友节目,做了一次「人无我有」的「AI交友节目」,还全面启动了售前售后保障:

售前,有严格的信息核实、背景调查、面试环节,这既是一档严肃的交友节目的天然责任,也是一档数据导向的AI交友节目的特质所需,只有尽量全面而真实的数据才能做好交友匹配;

售后,既有节目嘉宾的「售后环节」,交流节目录制后的感受、变化、当前生活状态,也有普通观众的「售后服务」,可以参与《因Ai相约》IP衍生的线上线下各种交友服务。

一档人工智能节目,却离人更近、更会服务人。

上篇:做一场大胆的实验!

久违地看到这么有实验性的一档情感交友节目了。

实验性意味着,它要尽力跳脱既往路径依赖,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新路径。

AI就是这场情感的实验、交友的实验、综艺的实验的抓手。

因为AI这个新角色的加入,它形成了一个完全区别于以往情感交友节目的新模式,架构了一个以AI为模式主线、为推进动力的新结构。

每期节目两场交友,每场交友七个模式点——

第一步,被AI动画换脸的女嘉宾在「心动隧道」出场,「小i老师」(由东方卫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深圳镜象科技联合研发的国内首款情感类AI大模型)对女嘉宾发起几轮交流询问:

比如,你的理想男生是什么类型?

比如,请你列举自己的三个优点?

最后,告知女嘉宾前期数据采集包括了性格、颜值、爱情观、现实数据的四个维度,请女嘉宾选择,后续希望进一步交流的是平均分最高的男嘉宾还是侧重哪几个维度的数据排名?

第二步,「爱情中转站」里的25位男嘉宾根据上一步中女嘉宾的初亮相,选择是否进入「小i老师」的筛选池,「小i老师」会从最多10个报名男生中选择最匹配女嘉宾筛选需求的5名进入「缘分玻璃房」。

第三步,男嘉宾在缘分玻璃房,女嘉宾在节目主舞台,进行隔空交流,男嘉宾们此时被AI动画换脸。「小i老师」会为男女嘉宾设计破冰指令:

比如,第一次约会和周年纪念日,男嘉宾想带女嘉宾去哪里?

比如,用一个形容词,在田字格里写出对女嘉宾的初印象(这是为身为小学语文老师的女嘉宾量身定制的破冰指令)。

第四步,在破冰与交流后,「小i老师」会根据全场表现,再进行一次运算,为女嘉宾推荐五位男嘉宾中最适合她的一位男嘉宾。

第五步,女嘉宾决策,如果她选的和「小i老师」选择一致,那么男女嘉宾当场奔现,本轮交友完美结束;如果不一致,女嘉宾要选择先见自己选的,还是「小i老师」推荐的?

第六步,男嘉宾抢亲,因为女嘉宾对男嘉宾可见而男嘉宾对女嘉宾不可见,所以,如果女嘉宾没有选到男嘉宾但男嘉宾钟意于女嘉宾,可以放弃后续节目录制的代价抢亲。

第七步,女嘉宾终选,或是自己选的,或是「小i老师」推荐的,或是男嘉宾自荐的。

而在上述模式点的拆解中,读者朋友应该已经看到了这档AI交友节目相较于传统交友节目的一系列独异性特质:

第一,人数变多了。

相比传统交友节目,《因Ai相约》的男嘉宾数量大比例扩容了。

这就是以AI的数据导向做的一个节目模式设计思维方式的调整:只有男嘉宾的基数足够大,才能在概率学的角度下,匹配到尽量贴合于女嘉宾需求的伴侣。

第二,意志变多了。

以往传统交友节目,体现的就是男嘉宾与女嘉宾的意志。

但是,在「小i老师」加入后,既有男嘉宾的意志、女嘉宾的意志,还有AI的「意志」,所以,从关系上,它从两方的拉扯变成了三方的博弈——

男嘉宾是否会被「小i老师」推荐?如果不被推荐,他是否会奋起抢亲?

女嘉宾是相信自己的直觉还是「小i老师」的分析?她是否会听从内心?

从两性变为男人、女人和人工智能,选择的频率、悬念的多元、价值观的冲撞,都比以往成倍地丛生了。

与此同时,创新从来不是单点爆发的,而是链路串联的。

所以,当前端的内容发生了大变动后,后端的传播也会有大不同。

作为一档有「实验基因」和「产品属性」的新型交友节目,《因Ai相约》也开发了一套「销售型传播」模式——

「售中」有互动,除了在电视大屏播出外,还在东方卫视新媒体矩阵小屏端直播。基于人工智能软件和嘉宾的真实性,东方卫视「销售型」的宣推团队,全程结合播出内容、社会话题,与「内容消费者们」进行互动、答疑,甚至可以在直播过程中为自己喜欢的嘉宾打call,参与到嘉宾的选择和匹配过程中,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既让牵手成功的人,说开了「为什么选他了?」

也跟没牵手成功的人,说开了「为什么不选我?」

第二期中,两位小学老师牵手成功。但起初女嘉宾叶姿明明表示不想找同行、不想找情绪不稳定的、不想找不同区的,但是男嘉宾沈晨所有的坑都掉进去了,她最终还是选他呢?这是大屏端的节目未完成的悬念,而到小屏直播中,当事人叶姿表示,因为沈晨真诚的眼神和话语打动了她;专家于志凌老师分析,虽然貌似沈晨不符合叶姿的条件,但是他符合叶姿妈妈的期待、也很像叶姿爸爸的形象,是一种内心深处对原生家庭的致敬。

而这一个无比真实又解惑答疑的「节目番外」让直播间的留言区分外热闹:

既满足了节目粉丝的好奇:「这个节目竟然还有直播」;

也吸引来了新观众的关注:「怎么报名,要收费么?」。

「售后」有反馈,连线节目男女嘉宾,交流各自录制后的感受、变化、当前生活状态,同时从嘉宾筛选流程、节目进展机制、「小i老师」匹配运作模式等方面揭秘幕后趣事,让不少网友表示,「想尝试体验用AI相亲」。

下篇:做一次热血的加速!

《因Ai相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

综艺是一台大功率加速器。

这个思维,是未来传媒人能不能用好综艺这门武器的重中之重。

以《因Ai相约》为例,它就是一台驱动科技发展的加速器。

目前,国内外都在做AI交友软件应用,但都在摸索期,仍处于基于大数据匹配和简单文字交互的初级阶段,可以提供一定的匹配建议,但在情感深度和个性化推荐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而东方卫视的优势在于,他们既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又有稳定的应用场景,他们深耕相亲交友赛道十多年,每年都有包括《百里挑一》《中国新相亲》等节目稳定上线,同时又在真实场景下见证无数男女或成或败的交友历程,而AI交友软件应用的提升,不只是算力的提升、数据的提升,还需要影响因子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提升,而这正是东方卫视之所长。

恰是在此优势互补之下,东方卫视的邵智愚独立制作人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形成强强联合。导演团队凭借十多年相亲交友节目的制作经验,设计出了该模型运用的基石。

这个模型从MBTI、爱情心理测试、心仪形象比对、综合大数据等四个维度为男女嘉宾进行匹配并给出推荐分值。分值满分为100分,前三项分别占据20分,所有参与节目的男女嘉宾都要通过回答180道题目采集数据,并通过心理学上平均脸的理论,为嘉宾融合出一张心仪的形象照。

第四项综合大数据占比最重,达到了40分。这个数据维度根据海量幸福和谐夫妻的样本中的年龄、星座、身高、体重、学历、职业、籍贯、爱好等十多项基本数据形成配对曲线图。通过这些数据,恋爱心理人工智能助手「小i老师」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匹配分析,提供科学且个性化的推荐。

而在应用推出之后,因为有东方卫视这样一个贯通大屏小屏的应用场景,能让这套《因Ai相约》节目自主研发的恋爱心理人工智能助手「小i老师」既能被看到,也能被用到——

「小i老师」不只是节目中的一个角色,它的算法也被应用于更多场景。观众通过大屏扫描二维码,或点击➡️东方有礼,进入节目专区,即可参与「爱情心理测试」。该测试涵盖了MBTI性格测试、爱情心理测试、心仪形象比对等多个维度,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测试题目,帮助用户深入了解自己的爱情观和心理特质。

而完成测试后,观众可以获得一份专属的「爱情体检报告」。这份报告不仅详细分析了用户的测试结果,还提供了个性化的爱情建议和匹配度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用户的性格特质、爱情心理、理想伴侣形象等,帮助用户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

这不但能产生经济价值,更能产生科技价值。借由综艺大众传播,它给AI工具喂养了更大规模的数据、更多情境的案例,又会反推科技进步。

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在进入大数据推动的AI时代后,综艺会成为科技加速器的原因。

因为大数据需要大传播,才有足够数据支撑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一轮又一轮的升级。

这是没有传播资源AI交友软件应用,目前发展受限原因之一;反之,也是传媒业的机会,传媒产业搭载科技产业,就是双向奔赴、彼此赋能。

它也是一台驱动价值探讨的加速器。

科技带来的冲击,是观念的挑战、价值的重塑、伦理的再思考。

很多有识之士甚至认为,这轮变革,是人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而这档节目就是科技伦理应用于婚恋话题中的一次「思想实验」,所以,才有了节目里所说的这句话——

我们是在爱情中找到了算法,还是算法定义了我们的爱情。

这甚至是这轮AI科技伦理大探讨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因为情感常被认为是人类最后的堡垒,这个堡垒,究竟也能被AI攻下还是为人类意志坚守,就是本节目要进行实验性观察之所在。

最能体现这一实验性观察的设定,就体现在女嘉宾的决定,是坚持自己的个人意志还是相信「小i老师」的算法推荐。有的女嘉宾选择了听从内心,有的女嘉宾选择了听从AI,所以,它本质也是一场对人类行为具有实验性的「观察节目」。而在「上帝视角」上观察人与人工智能互动的观众们,也会触发他们思考的行为与观念的形成。

而这,综艺就对价值探讨形成了加速度——

因为以往这种探讨,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停留在人们的理性思辨中;但是,借由综艺的具象化和故事化,就让这样一个前沿的话题有了大众的参与。

最后,它还是一台驱动产业更新的加速器。

作为商业化思维最先进、商业化环境最浓厚的头部省级卫视之一,《因Ai相约》也正是宣告了东方卫视全面入局相亲交友产业端的决心。

它抓住了相亲交友产业目前的痛点:

一是效率低,单身男女往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却仍交友成功率低,因而从媒体端发起产学研联动,开发服务海量人群、提高匹配效率的「小i老师」;

二是保障低,依托主流媒体公信力解决婚恋市场存在的「杀猪盘」等不良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因Ai相约》从源头端就要严格审核嘉宾,就是必须爱惜羽毛、守护品牌公信力。

而在这两个痛点被抓住后,《因Ai相约》才具有IP价值进军相亲交友产业。

除了在线上的「小i老师」小程序的应用外,还将在全国各地展开基于《因Ai相约》节目IP的线下相亲交友活动,不仅能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还能为后续节目的嘉宾招募和模式推广形成良性循环。甚至可以将场景搬上「爱达魔都号」,展开更浪漫的游轮相亲之旅,打造「文 旅 恋」一体化的新业务。

1号结语

写这篇文的过程中,笔者对「新质生产力」又有了一番新的感悟——

「新质」就是产生「生产力」之源。

就像本文,上半篇中,我们分析了《因Ai相约》所体现出的,内容的新质属性、传播的新质属性;下半篇中,我们就发现这些新质属性,就会带来对科技的、观念的、产业的全方位的推动——

观念是生产力的思想源头、科技是生产力的运转动能、产业是生产力的应用场景。

在综艺普遍陷入低迷的非黄金时代中,或许我们要重新审视综艺未被充分调动的价值、重新锚定综艺之于社会生产力序列中的战略地位,或许才是综艺下一轮大爆发的起点。

Copyright © 20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