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费冬
出品丨鳌头财经
曾经的行业头部企业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金”)出现了首次亏损。
今年上半年,中银消金实现的净利润为-3.06亿元,同比下降208.51%。这是公司公开经营数据以来的首次中期亏损。
截至目前,已有20家消费金融公司披露了经营业绩,中银消金是唯一亏损的公司。
为何是中银消金“唯一亏损”?
银登网披露的信息显示,截至9月5日,年初以来,中银消金转让60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本息合计高达100.46亿元。
自身“造血”能力不佳,中银消金频频“补血”。年内,公司已发行85亿金融债券。
“吸金王”沦落成“亏损王”
“老四家”之一的中银消金经营业绩沦陷。
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今年上半年,中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5.81亿元,同比下降3.84%、净利润为-3.06亿元,同比下降208.51%。
目前,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已有20家公司披露了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中银消金是唯一一家亏损的公司。
与自身相比,今年上半年,中银消金的经营业绩也可以称得上是不合格的。
从中期业绩来看,2016年至2023年同期,公司持续盈利。2016年、2017年中期的净利润分别为2.21亿元、6.45亿元。
2020年至2023年,公司尽管受到外界影响,但仍然保持了盈利。2023年上半年,中银消金实现营业收入37.24亿元,同比增长18.62%;净利润为2.82亿元,同比增长107.73%。而2020年上半年至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5.32亿元、1.36亿元,均为正数。
天眼查app显示,中银消金成立于2010年6月,是中国第三家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由中国银行、百联集团、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公司(简称“陆金发”)共同发起设立,初始注册资本5亿元,中国银行出资比例为51%。2015年,中银消金引入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红杉盛远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股东,公司注册资本增至8.89亿元。2019年,中国银行、百联集团、陆金发以及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对中银消金增资,注册资本变为15.14亿元。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直接持股比例42.80%,并通过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间接持股13.23%,为中银消金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中银消金曾一度被称为“吸金王”。
2015年,中银消金实现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0.11亿元、2亿元,同比增长193.16%、121%,2016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3.51亿元、5.37亿元,同比增长132.69%、168.02%。到2017年,营收净利继续高速增长,分别为40.05亿元、13.75亿元,同比增长70.65%、157.75%。
营收净利连续3年高歌猛进式增长,中银消金成为当之无愧的“吸金王”。2017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明显高于捷信的10.21亿元,稳居行业第一。
然而,2018年,中银消金掉头向下。当年的营业收入虽然增长至50.59亿元,但净利润却下降至5.59亿元,同比降幅达59.32%。当年,捷信净利润13.96亿元。
随后的2019年至2023年,中银消金的净利润分别为6.59亿元、4.62亿元、8.53亿元、6.32亿元、5.37亿元,直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沦落成行业“亏损王”。
逾七成营收被不良吞噬
中银消金的净利润沦落,与信贷资产质量直接相关。
中银消金的营业收入保持了增长趋势。2020年至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3.10亿元、53.45亿元、67.58亿元、78.56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0.12%、24.03%、26.42%、16.26%。
营业收入呈增长趋势,为何净利润与之背道而驰?核心因素就是资产减值。2020年至2023年,中银消金的资产减值损失(包括信用减值损失)分别为28.86亿元、31.92亿元、48.76亿元、59.29亿元,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66.96%、59.72%、72.15%、75.47%。
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资产减值损失超过营业收入的70%,这意味着公司超过七成的营业收入被不良吞噬。
中银消金的不良贷款率(简称“不良率”)在攀升。
2013年至2015年,中银消金的不良率分别为1.48%、1.59%、2.51%;2016年至2018年,不良率分别为3.06%、2.82%、3.15%。2019年、2020年,公司没有披露不良率,2021年至2023年,其不良率分别为2.94%、2.80%、3.47%。2023年,不良率创出新高。
2023年末,公司不良贷款余额为24.95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7.67亿元,增幅为25.29%。
中银消金加大不良贷款核销、清收处置力度,2021年至2023年,公司分别核销不良贷款26.07亿元、54.94亿元、58.62亿元。
2022年底,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通知,将持牌消金公司纳入为第二批试点业务机构范畴。
这给消金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打开了一条通道。过去一年,已有捷信、中银消金等消金公司对外挂牌转让不良资产,11家消金公司共发起了18个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债权金额共计约214.68亿元。
根据银登网披露的信息,截至9月5日,中银消金共计推出了60期个人不良资产(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鳌头财经统计发现,债权本息合计达100.46亿元。
近期,中银消金没有披露有关不良资产转让的相关情况。
今年2月,中银消金第九期不良资产转让公告显示,债权本息约1.191亿元,转让竞拍的起始价为1115万元,仅占债权本息的5.85%。第五期不良资产债权本息为2.78亿元,转让竞拍价起始价1140万元,仅约占债权本息的4.10%。
密集“补血”缓解资本压力
“造血”能力持续减弱的中银消金,资本压力加大。
联合资信评估公司发布信用评级报告认为,随着中银消金业务规模持续扩张,公司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目前仍保持充足水平。公司盈利水平有所下降,资本内生作用有限,考虑到信贷业务的持续发展,未来或面临一定资本补充压力。
近年来,中银消金主要通过利润留存的方式补充资本。2021年至2023年,公司未向股东分配现金股利,由于公司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利润留存对资本的补充作用有限。
信用评级报告认为,2021年至2023年,中银消金贷款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推动风险加权资产规模逐年上升,风险资产系数亦有所上升。信贷资产的较快增长对公司资本的消耗较为明显,资本充足水平持续下降,但得益于之前年度的增资扩股,资本尚保持充足水平。未来,随着业务持续发展,公司将面临资本补充压力,需关注业务较快发展下的资本消耗与补充情况。
中银消金的资金“安全垫”在逐年变薄。2021年至2023年,中银消金的拨备覆盖率由321.27%下降至231%,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5.34%、13.68%、12.24%,逐年下降。
近4个月,中银消金密集发债“补血”。
9月12日,中债信息网披露中银消金2024年金融债券(第五期)发行结果,实际发行总额20亿元,票面利率2.19%,期限为3年。
今年5月14日以来,中银消金连续完成五期金融债券发行,发行总额已达到85亿元。
在募资“补血”的同时,除了转让不良资产,中银消金还加大催收力度,公司也因此投诉激增。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9月14日,中银消金旗下的信用消费贷款“新易贷”累计投诉3059件,抵押消费贷款“乐享贷”也有大量投诉,投诉原因主要涉及暴力催收、高额利息等。
中银消金还陷入大量诉讼中。有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3年,中银消金作为原告的诉讼案件数量分别为9622件、15912件、11344件、14928件。
针对大量诉讼,今年8月,中银消金曾回应媒体称,有别于互联网基因金融公司的线上产品,中银消金的产品线丰富,覆盖了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等。抵押消费贷款是公司特有的产品类型,不良资产由于有抵押物的存在,需要通过法律诉讼方式对其进行处置,通过司法诉讼执行也是该公司贷后重要的管理手段。随着公司业务体量增长,诉讼总量也因此相应会有所提升。
但是,通过诉讼能否追回贷款,属于未知数。
背靠中国银行的中银消金,平衡好风险与聚焦发展,是一个必须做好的必答题,公司将如何应答?
来源:https://www.top168.com/news/show-12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