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恋爱课爆火,为何爱情片却卖不动?

来源:人气:290更新:2024-09-30 11:10:27

2024年9月30日刊| 总第3740期

恋爱专家的风,终于是吹到了国产剧。

近期《半熟男女》日日上热搜,但营销玩法却跟以往有些不同,开始走更高端的恋爱专家路线。特邀性学家 李银河、复旦大学 梁永安为剧情做深度剖析,得到了广泛讨论。

别的方面不一定,但在爱情领域,年轻人依然偏好“权威”。

古早婚恋交友节目 《非诚勿扰》,开情感观察员之先河,特邀嘉宾黄菡、姜振宇,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微表情专家。后来 《心动的信号》《再见爱人》等网络恋综大热,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成常驻嘉宾。同为复旦教授梁永安在B站上开设“爱情课”,单集最高观看量超700万。

年轻人对爱情,似乎有着薛定谔的兴趣。

一边是恋爱公开课程持续火热,情感专家名言金句百万转评赞;另一边是七夕档消费降级、爱情片无人问津。《半熟男女》虽然社交平台讨论度高,但播放量不算突出。曾经的恋综王牌《心动的信号》,也深陷舆论危机,一季不如一季。

老年甜宠一片蓝海欣欣向荣,但爱情影视综之于年轻人,还卖得动吗?

恋爱不想谈,但恋爱课追着上

近几年,“爱情选修课”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选择。

最火的一次,是 2021年媒体报道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开课时座无虚席,很多抢不到位置的同学席地而坐,甚至是从教室外面扒着窗户听课。一个个青涩悸动、刚刚被允许正当恋爱的年轻人,试图在课堂上寻找方法论。

曾有调查显示,近9成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

《我的少女时代》剧照

之后,越来越多的“爱情课”出现在高校选课表里。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都相继开设恋爱相关选修课程。

也有一大批研究亲密关系、恋爱心理的学者因此出圈。像前面提到过的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情感专家沈奕斐,从学校的课堂、讲座,发展到综艺、播客、自媒体。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的系列爱情课,做成视频、又编撰成书,常年挂在视频热播榜、图书热销榜。

但年轻人到底想从爱情课里学什么?这才是关键问题。

近期《三联生活周刊》一篇相关报道中有提到, 修炼“爱情学分”的学生们,对爱情的追问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问题已经从“该怎么谈好恋爱”,变成了“为什么要谈恋爱?”“我是不是一定要谈恋爱?”“我不谈恋爱是有病吗?”

他们并不想谈恋爱,上恋爱课更多是出于一种解惑甚至是猎奇,甚至可以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用严谨的理论与思考来质疑恋爱的必要性与独身的合理性。

但受访老师认为:“ 他们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开始为它感到困扰和痛苦,于是才会动用理智来说服自己。就好像当我们开始去叩问‘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时,往往并不是想放弃生命的表现,反而可能是一种生的欲望被阻碍后展开的反思。

而这段话,我觉得恰恰就是很多爱情片、爱情剧被市场抛弃的核心所在。年轻人对爱情的思考和需求已经进入next level,创作者却还停留在第一层。

不想再咽人工糖精

年轻人连奶茶都已经谨慎地点三分糖甚至不额外加糖,对灌满人工糖精、甜到发齁的爱情影视综自然也会退避三舍。

猫眼研究院曾发布过一则 《国产爱情电影数据洞察》,对2011-2022年国产爱情电影市场进行过纵向盘点。

国产爱情片,有过全盛时期,但现在已经明显在走下坡路。疫情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问题还是,同一道菜,观众吃腻了。

就拿《前任》系列来讲,论品质,系列每一部其实都不是很好,但因为受众够下沉、情绪够直给、剧情够狗血,所以屡屡创造票房奇迹。2017年 《前任3》卖出了20亿,但去年的《前任4》只剩10亿,直接腰斩。

今年这种局势就更明显了,连七夕档都彻底哑火。

上一部能称得上“现象级”的爱情片是元旦档的 《一闪一闪亮星星》(严格意义上得算2023年的电影),营销阵仗做得非常夸张,强推“跨年仪式感”,豆瓣5.0分硬是拿下了7亿多票房。

但跟往年还是没法比。仅仅2018年,纯爱情片 《前任3》《后来的我们》《超时空同居》,三部票房成绩加起来就有40个亿!

而如果不算今年《一闪一闪亮星星》这个“骑墙者”,完全归属2024年的、目前为止票房最高的爱情片,居然是动画 《白蛇:浮生》,票房4.24亿。直观对比相当惨烈。

但爱情片卖不动,并不就代表观众就不爱看爱情片了。

看下面这张“开画表现及票房走势”的图会发现,即便是疫情期间,爱情新片的开画表现也并不算差,但走势连连降低。

这属于典型的“一锤子买卖”,第一轮口碑释出后,后续观众不再跟进,票房就上不去了。

不是观众不入场,是烂片劝退成功率太高。以至于观众都PTSD了,听到“国产爱情”四个字就开始摇头,不敢抱任何期望。

究其根本,还是市面上的作品对爱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过于浅薄和单一,总是围绕“两个人如何相遇如何相爱如何终成眷属或者遗憾收场”来展开,解决的仍是一堆初级问题:“恋爱的几个步骤”“如何追到心动女孩”“恋爱后会发生什么”“情侣闹矛盾了怎么办”。

其实今年 朱一龙主演的《负负得正》、彭昱畅和李庚希主演的《我们一起摇太阳》,质量都还不错,前者导演温仕培擅长营造氛围感、后者导演韩延很会讲故事。

虽然各自在形式、话题上做出了亮点,但内容还是爱情片的两大终极套路:“甜”与“惨”,一对俊男靓女,一对欢喜冤家,新瓶装旧酒,观众还是不买账。

年轻人自己都懒得谈恋爱了,谁还关心你们银幕情侣感情好不好。

关于爱情,不止爱情

所以爱情故事还能怎么吸引年轻观众?答案就藏在他们的问题里——为什么要谈恋爱?是不是一定要谈恋爱?

当我们谈恋爱的时候,到底在谈什么?

《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市面上的爱情课尽管良莠不齐,但一般能持续受欢迎且高口碑的,往往教的并非具体的“恋爱术”,而是“恋爱之道”。

用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胡乃岩的话来解释就是:“我不会教学生怎么追到女神男神,而是希望大家通过这门课程,学会理解、沟通、共情等能力。”他在校内连续三年开设《恋爱心理学》,每学期都一座难求,有近1700名学生争抢70个选课名额。

翻看梁永安的爱情课也会发现,他从不教你爱情的法则,而是更多告诉你,怎么在亲密关系中建立和维护自尊、自信、自我。

《爱在黎明破晓前》剧照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 在所有具有爱他人能力的人中,我们都能发现一种爱他们自己的态度。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

这些也正是当代年轻观众想看到的内容。一个唤起更广泛共鸣的爱情故事,不能只是停留在关系表层,最终要落回个体的成长,深入到“身处于爱中的我”。

《初恋》剧照

这方面,反倒是电视剧表现得好一些。

今年大热的 《玫瑰的故事》,主线是爱情,但并不局限于爱情,编剧留了足够多的空间去呈现玫瑰在事业上的成长、在思想上的成熟。

李现、周雨彤主演的《春色寄情人》,在爱情之外,也延伸出了很多议题,比如对遗体整容师特殊职业的呈现、个体对孤独与存在的思考、小城市的市井烟火等。

《春色寄情人》剧照

好的爱情故事里,一定不只有爱情。

被盛赞为“最会写爱情”的日本金牌编剧坂元裕二,在90年代初写出了经典日剧《东京爱情故事》,在10年代写了关于宽松世代的《最完美的离婚》,又在20年代写出了《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和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每一个都堪称完美。

《东京爱情故事》剧照

在极其精巧的结构与绝妙的台词之外,他能抓住各个时代的情绪、能精准描绘不同年龄层对待亲密关系的态度变化。所以他的剧本从来不会有落伍或者过时一说,赤名莉香即使在今天来看依然那么充满魅力。

他写爱情,总把每个角色都塑造得鲜活生动, 对恋爱、离婚甚至再婚等议题的讨论深入但不说教,发散但不偏题。说到底,支撑起故事的,还是具体的人物。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剧照

目前国产剧里仍然存在很多傻白甜的工业勾兑低质爱情剧,国产电影更是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在迅速成长,有了更强的审美素养与辨别力,并且直观地用消费选择表明态度。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恋爱也仍然是很多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国产影视综想要挽回市场,不妨多去关心观众所关心的,别洋洋得意地闭门造车,结果被观众甩在了后面。

文/布琳

Copyright © 20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