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内娱关于妆造的话题,这两年越来越多。
此前武侠剧《雨霖铃》刚刚放出一组路透,质疑女主章若楠造型“抄袭”《一念关山》刘诗诗造型的声音就多了起来。
虽然还未确定,根据目前透露的信息,《雨霖铃》的造型师可能就是《一念关山》的方思哲,也因此出现了认为其自我重复的争议。
事实上,近年来对类似剧集妆造重复、“抄答案”问题的质疑屡见不鲜。值得讨论的是,在普遍认知里已经“卷”起来的内娱妆造,为何还会有这样的问题?
而看似矛盾之下,或可透视内娱“内容升级”的更多侧面。
“升级”进行时
“如果问我内娱造型有没有变好,对比过去十年肯定是在变好的。”造型师Yoyo对搜狐娱乐表示。
制片人李薇也给出肯定答案:“剧集行业从2019年开始喊‘内容升级’,到2021年市场开始给出正面信号,妆造肯定是一个关键要素。尤其是近两年,观众吐槽的‘古偶丑男’变少了,很多剧集的妆造开始明显出圈。”
应该看到,近两年的不少爆款剧,妆造出圈都是重要的加分项。
比如《梦华录》复原的宋制造型,《长月烬明》结合敦煌元素打造的造型风格等,剧组在妆造上都下了不少功夫;上一年在《遇龙》里造型被吐槽的王鹤棣,到了《苍兰诀》中评价“翻身”,也有赖于该剧在这方面的用心。
“行业的变化离不开市场的成熟。”Yoyo认为,“这一轮变化应该要追溯到2018年的《延禧攻略》,观众已经受不了当时粗制滥造的阿宝色、‘丧葬风’,寻求更高级的审美,推动这部剧的美术风格是整体被认可的。这也形成了近几年妆造的发力重点。”
概括这一轮变化要点,一是更落地,改变以往“臆想式”的服化道设计,无论古装还是都市剧都更结合实际,包括架空类剧集也会在审美上寻找具体时代背景落地,比如《庆余年》《雪中悍刀行》等造型一般认为参考了魏晋南北朝服饰。
二是更丰富,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美学元素,相较于过往会变得更复杂,突出质感甚至某种堆叠感,还出现了因元素过剩被网友戏称的“乱搭乱建风”。
三是服化、妆造开始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叙事的完整性。这方面也会融合造型师本人的审美偏好和性格发挥,比如曾以《东宫》民族造型出圈的谭莉敏,为《古相思曲》陆鸢做的红色“妖后”造型再度获得不少叫好。
伴随着这种“升级”,造型师群体其实也悄然发生了一波洗牌。
一些新锐造型师开始被看到。比较典型的如《苍兰诀》《七时吉祥》《狐妖小红娘月红篇》的造型师易小雅,其复杂撞色、多用巧思的风格很适配仙侠奇幻类题材,《苍兰诀》爆火后接活不断。
但需要看到,这种“升级”本身,更类似于一种新路径依赖的形成。
“影视行业有一种惯性思路,就是去套模板,最简单的就是复制成功要素,一个造型师做仙侠造型火了,同类的剧就都找过来;谁做武侠剧造型好看,就会接一批武侠剧。”在Yoyo看来,很多时候所谓“抄答案”就是这么发生的。
“剧集人设和故事都差不多,又是一样的造型师,所以难免会出现自我重复。”
导演思阳介绍,目前头部造型师被争抢成为常态,“一些造型师团队,一年项目能有三四个项目甚至更多,这种情况下也很难有时间每部剧都认真打磨,尤其是本身制作比较‘短平快’的剧,从团队的造型库里找参考思路再正常不过了。”
或者说,这也是目前国内制作现状的一种表现。“有过不错数据表现的演员、导演再到造型师,都会被作为一种有效模块,希望可以‘即插即用’地拼接一部新剧。但这或许符合产品思维,却不符合创作思维。”李薇表示。
而妆造行业本身,也并没有到如此工业化的程度。
不确定性
就在此前,《慕胥辞》也因为曝光的迪丽热巴造型遭遇争议,#黄薇 妆造#话题还上了热搜。
热巴粉丝给出的意见,首先是妆发方面,发型不适配,“要加发包,不要中分”,粉丝们甚至把编发、盘头的示范图打包给团队参考;其次,服装也不要类似罗马式的西方玄幻风,而要“中式聊斋风”。
这些争议在当下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一是粉丝们生怕哥哥姐姐的造型质感不佳,或与个人风格不适配;二是在越来越寻求古装落地的当下,深度受众对各种风格杂糅的“臆想”造型零容忍。
“观众对妆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了。”Yoyo感慨,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国风文化兴起,造型师们不仅要跟同行们对比,更要对齐目前网络上汉服博主们对仿妆、服制、配饰的深度还原,这些内容在不断拉高观众的审美和文化认知。
“不但要求妆造要提前做足功课,更需要项目投资打底。说实在的,不是所有剧组都愿意在服化道上花那么多钱;汉服博主的复原成本真的很高,但如果我们给一套妆造开出六位数,绝大多数制片人肯定直接问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慕胥辞》的造型师黄薇,其实算得上目前比较出圈的大咖。
作为曾经台湾版《VOGUE》创意总监,她进入影视造型领域后就成为电影《小时代》的艺术总监,此后一直是郭敬明的“御用造型”;而《长安十二时辰》《梦华录》《长月烬明》等作品的造型凭借不同年代风格的“落地”,也让她如今在行业内炙手可热。
但如很多同行一样,她也频频被质疑“有钱没钱两幅面孔”,《长月烬明》和《护心》两部剧前后脚播出,造型就有不小的差别,后者的假毛领、薄纱衣被评价称是“塑料质感”。
“这其实也是大部分妆造团队的常态,”思阳表示,“妆造成本高的剧对造型的要求肯定也更复杂,那么原创性就是最基本的要求,甚至面料都要找人现做;便宜的可能就由团队其他人来主要负责,现成的造型改一改,甚至直接现找租来的用。”
造型水准的参差不齐,还会影响到演员的妆发,“有些演员被吐槽‘半永久妆容’,也是为了确保效果要带化妆师进组,协议里也会要求妆造的话语权。但反过来说,演员团队对妆造的意见是首先基于演员的外形,而不是剧集创作考虑的,这不是个好现象。”李薇表示。
由此也引出影响团队妆造水平的另一个要素,造型师的话语权不算高。
“理论上来说,导演应该是造型团队的服务对象,也是创作上的第一责任人。但问题是,导演并不总是一锤定音的人,除了演员,更常见的是制作公司或者平台的制片人插手,而他们的意见除了个人审美还有所谓对市场的理解。”思阳介绍。
在观众审美持续提升的当下,行业其实还没能匹配市场的需求。
“作为造型师其实要有一个底线,就是不管甲方怎么要求,也不能把明显挑战自己审美的东西,硬放进作品里,这是对作品负责,也是为自己的职业前途负责。这个下限有多低,看造型师的能力和职业道德。”Yoyo说。
老问题,新问题
回顾妆造发展,这其实是折射内娱制作行业进程的一面镜子。
如今,许多短视频“考古”内容会指出,90年代以前制片厂时代的古装造型如何对古画或考古成果进行还原。但这种“好”是如今的视角,当民营公司刚刚进入制作领域,更轻量、融合更多潮流元素的古装造型反而是彼时的流行。
港台影视人北上,进一步把更多元素融入制作。比如吴宝玲为《小李飞刀》做的造型如焦恩俊的泡面头、萧蔷的扇子头饰,在此后蔚然成风。
而港台造型师彼时被重用,主要是因为他们更高效、更专业的属性,适配了彼时民营公司盈利为主导的趋势——快速、廉价成为普遍选择,也出现了后来被广泛吐槽的“塑料风”。
再到2015年前后,影视资本热让行业制作成本节节攀升,而造型也成为标榜精品化的关键砝码,也就是彼时张叔平、奚仲文、陈顾方等港片老牌造型指导进入剧集制作班底,分别打造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宸汐缘》、《花千骨》、《兰陵王》《红拂女》等作品。
但效果不算突出。不少项目反而因为这些“电影级”造型师表现不及预期,遭遇了负面反馈。有些造型师仅仅是派出团队参与,创作上也比较套路;甚至有消息称,有大牌造型师会开设课程,然后把这些剧集作为给学员练手的“资源”。
从草莽时代到资本时代,国内剧集的妆造始终未形成行业运行的规则。
2018年前后资本退潮,留下的从业者开始更多地思考,内容该怎么做。
目前的妆造领域,也折射着行业依然存在的问题。
“很多问题其实是遗留下来的,比如古装元素杂糅,西方罗马式的、网友所谓‘倭风’的甚至是时装的,当时行业做的‘加法’,得一点点减出去;然后制作思路上的,能给妆发团队留出多少创作时间?愿意给多少成本?这都需要制片方尊重创作规律。”Yoyo表示。
此前方思哲在采访时曾公开过自己团队的工作周期,一部剧筹备时间半年,其中要花两三个月出效果图;将近二十人的团队,十余人负责服装设计,四五个人专门做头饰,一部剧大概要做3000多套造型。
但伴随着行业降本增效、寻求“升级”确定性,头部造型师团队被争抢,这样的节奏其实很难保持。方思哲团队2023年上线的作品就包括《择君记》《莲花楼》《宁安如梦》《一念关山》四部,2022年则有三部作品。
正确答案就在那里,但在当下的制作环境下依然是奢侈品。
“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这是妆造行业的现状,而全行业差不多也是这个状态。我们寻求的不应该只是单一领域的‘升级’,而是整体行业思路和流程的变革,否则所谓升级就只能是‘如升’。”李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