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73更新:2024-06-18 04:24:22
最近,有个词火了——
屏蔽力。
「屏蔽力」是一个人最顶级的能力
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对
这两年来,你刷朋友圈的时候,有没有突然想将某个「好友」一秒拉黑?
群聊的时候,有没有突然想把某个「群友」直接屏蔽?
你有没有发现:
这个时代的交流愈发地便利,舆论却愈发地割裂。
网络愈发地发达,信息茧房却愈发地坚挺。
我们从前的表达欲:
现在的表达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一百年前,鲁迅早就看穿了。
一百年后,又一个导演也看穿了,拍了部狠片。
有多狠?
为了绝交,一根一根剁手指!
今天,鱼叔就来说说这部冲奥大热门——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
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导演,马丁·麦克唐纳。
前作《三块广告牌》《杀手没有假期》,都是大家熟悉的高分片。
这部新片,也是《杀手没有假期》的两位主演再度合体。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上,同时拿下最佳编剧、最佳男主两项大奖。
豆瓣开分8.2。
电影片名有点怪,但我们可以先不用管。
故事刚好发生在100年前,借古喻今。
说实话,鱼叔观影时第一反应想到的是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两者开头都讲了一件可怕的事:你把别人当成了朋友,别人并没拿你当朋友。
「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
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
电影版《一句顶一万句》
一天,派瑞(科林·法瑞尔饰)发现自己被好友「拉黑」了。
当然,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
拉黑,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拉黑」。
老友叫康姆(布莱丹·格里森饰)。
他和派瑞两人一直以来形影不离,常常一起喝酒、聊天。
突然有一天,不愿和他说话了。
就算派瑞拼命敲门,也熟视无睹。
等派瑞走后,他独自去喝酒。
派瑞上前打招呼,他冷眼相对。
转身坐到了酒吧外面。
派瑞追着他,打算问个究竟。
康姆坦承,派瑞没有做错什么。
对,就是不喜欢你了。
说完便走了。
这种理由谁能接受?
派瑞当然不会放弃。
他无法忍受前老友的冷漠,决意当面对质。
怎料康姆两句话,就将派瑞说得无言以对——
我强烈感受到光阴似箭,我需要把剩下的时间拿来思考和作曲。
尽量不去听,你说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确实,派瑞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追求。
他想要的就是和好友边喝酒边畅所欲言。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无聊和碌碌无为是常态。
康姆是他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
他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表达是否会成为别人的负担。
沟通,从来都是双向的存在。
派瑞陷入自我怀疑,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无趣。
与此同时,派瑞依然对修复友情这件事不依不饶。
私下联系神父,希望神父能帮自己说服康姆。
这一举措反而弄巧成拙。
康姆非但没有被说服,而且还下了最后通牒——
今天起你每打扰我一次,我就拿那把剪刀,剪断我一根手指头。
再把手指头送给你,左手的手指头,用来拉琴的手。
派瑞听愣住了。
完全不明白老友为何如此决绝。
老友给出的理由是,不愿意伤害派瑞的感情。
所以让他闭嘴。
可派瑞还是想说点什么。
纵使身边人如何劝他,他就是不闭嘴。
康姆直接离开了,留下一脸懵逼的派瑞。
第二天,发生了一次意外。
派瑞被小岛警官揍了。
这一幕正好被康姆看到。
虽然一言不发,但还是伸出援手。
派瑞的委屈和不甘瞬间爆发。
但康姆依然选择离开。
越发迷茫的派瑞决定去酒馆喝一杯。
但谁都知道。
酒不过是失意者的借口。
看到酒馆依旧如常,派瑞怒火中烧。
凭什么只有自己深陷失意的泥潭?
借着酒劲,他对康姆出言不逊。
发火一时爽,没想到,康姆竟然真的剁掉了一根手指。
派瑞这才意识到——
这次,是玩真的。
但,鲜血淋漓的不只是康姆的指头。
破碎的,还有两人之间的「旧秩序」。
这还不是结束。
关系是人类的精神依托。
多年老友突然要和你绝交,宛如婚变。
派瑞陷入自我怀疑。
有意思的是,派瑞身边也有一个追着他做朋友的——
被认为是全岛最蠢的小伙儿,多米尼克。
多米尼克,想找机会和他聊自己被父亲猥亵的事情。
但派瑞心里一直都在想着康姆到底怎么了。
完全不把多米尼克的话放在心上。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才是真正的孤独。
正如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说的: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在被康姆丢了第一根手指之后,派瑞决定反叛。
用拙劣的谎言,将康姆的「琴友」赶出小岛。
试图对康姆进行一次报复。
这自然是起到了反效果。
康姆直接将整个左手的指头,都剪了下来。
一个,一个,扔在派瑞家门上。
意外也随之发生了。
派瑞的小毛驴因为误食指头而噎死。
终于,派瑞的精神世界崩溃了。
愤怒的他,一把火点燃了康姆的小屋。
唯一的善意,是救下康姆的狗。
康姆死了吗?
不重要。
至少现在,没那么重要了。
两人究竟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其实并不复杂。
他们在「如何活着」这件事上,产生了分歧。
叔本华有句名言——
在这世上,除了极稀少的例外,我们其实只有两种选择:
要么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
两人选择了相反的道路。
电影中有个场景很让人触动。
两人绝交后。
康姆和岛外来的音乐系学生坐在一起拉小提琴。
康姆脸上的沉醉和满足,让派瑞愣住。
这可能是派瑞从未见过的表情。
在那个场景中,康姆的快乐和派瑞的迷茫形成鲜明的对比。
派瑞,可能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康姆。
他们俩从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而后,即便康姆剪掉了左手全部的手指。
依然在酒吧快乐地「演奏」小提琴。
这种近乎残忍的决绝,让人看得心惊。
康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用自残行为,告别的不仅是派瑞。
更是曾经试图融入庸俗、试图合群的自己。
派瑞始终无法理解,康姆究竟追求的是什么。
即便康姆告诉派瑞,自己担心死后,世界不会有他存在的痕迹。
为了「延续生命」,他必须要创作。
至少这样,还能够证明自己曾经存在过。
而在派瑞看来,「做个好心人」已然足矣。
和康姆用近乎极端的方式选择孤独相反。
派瑞是典型的「群居动物」。
他害怕秩序的改变,害怕被定义为「无趣的人」。
他恐惧成为异类的孤独感。
为了消解孤独,
将动物们放进房间。
这样,他才会暂且忽略掉坍塌的人际关系。
直到最后,变成了一个毫无理智的复仇者。
他彻底背离了自己的「好人逻辑」。
但故事要讲的不仅是这些。
岛的对岸,时不时会传来炮火声。
影片也告诉观众,那是爱尔兰内战。
爱尔兰内战,是一场1921年12月6日签署「英爱条约」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冲突。
值得注意的是,内战双方在独立战争时,曾经是亲密战友。
这也让双方的分歧,变得更加痛苦。
此番映照的,正是片中的派瑞和康姆。
讲述爱尔兰内战的电影《风吹麦浪》
故事的结局,派瑞和从火焰中逃生的康姆站在海边。
康姆表示主岛很久没有传来炮火声了,看来战争要结束了。
而派瑞却反驳到——
我想很快又会再开始,有些事永远无法达成和解,我想那是好事。
两人看似重归于好。
但其实,和爱尔兰内战一样,一旦精神追求发生冲突。
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永远不会停止。
他们重新构建了新秩序。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这个古怪的片名,其实是康姆所作的一首曲子。
报丧女妖,爱尔兰神话中的女妖。
女妖拥有预言能力,知道有人要死后便不断痛哭,所以眼睛始终红肿。
爱尔兰人认为她的存在代表不吉利,对她很是恐惧。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
派瑞在傍晚偶遇麦克米太太。
诡异的头巾,苍白的面庞。
导演巧妙地将报丧女妖具象化。
借神秘的麦克米太太之口,说出报丧女妖的预言——
月底前伊尼舍林会有人没命,甚至是两个人。
在派瑞反驳后,麦克米太太紧接着说——
我又不想当好人,我想准确预测。
而这个预言,很容易让观众联想到战争中心的两个人。
派瑞和康姆。
结果呢?
两个战争的发起者毫发无伤。
死掉的,是派瑞的驴,和无辜的男孩多米尼克。
这又何尝不是现实。
现实中,尽管爱尔兰战争只打了一年。
但其造成的社会的割裂,却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都没能消解。
直到今天,冲突依然存在。
今年,俄乌战争刚刚打响之时。
基辅的防空洞中,民众带着孩子、宠物。
只为逃脱战争的侵袭。
乌克兰东部城镇,爆炸事件后,民众守着亲人的尸体。
这一刻,他们不可能不憎恨战争。
他们正是故事中无辜的男孩多米尼克。
然而,在这个小镇的人看来,这些都不重要。
这里仿佛一个监狱。
人们日复一日地过着枯燥的生活,每天聊天、喝酒就足够了。
每个人都很割裂,都是被异化的人。
小镇的警察,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
但私下里,他会猥亵自己的亲生儿子。
他不关心内战,却对观看处刑很感兴趣。
也不关心处刑的是谁,只关心处刑过程的「爽」。
他是暴力的帮凶,是人血馒头的获利者。
杂货店的老板娘,极尽全力探听各种小道消息。
甚至过分到直接偷看别人的信件,以此满足自己的窥私欲。
是视奸者,是人肉者,是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者。
酒吧的老板,极尽虚伪。
在派瑞和康姆分道扬镳后,做足了两面派的嘴脸。
作为岛上为数不多觉醒的人物。
康姆失去了他珍贵的手指。
决裂,却也付出了代价。
而派瑞的姐姐成功逃离这里,在主岛当上了老师。
她似乎找到了摆脱这里的方式。
但,离开真的就能解脱吗?
不尽然。
荒诞的世界之下,每个人都有他们所面对的精神危机。
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的选择崩溃,有的选择逃离。
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要消解掉痛苦。
但最终结局会如何,始终是个谜题。
这未尝不是我们现在所生活的世界。
大多数人并不在乎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于他们而言,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就足够了。
甚至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在闭塞的环境之下,愚昧和无聊让人逐渐异化。
人与人,也就渐渐地产生了分歧。
一百年来,生活中的战争从未消失。
在每个人的沟通中,在每句话的争辩中。
我们曾经在网络上寻求共识,如今则在网络上对抗异己。
生命有限。
拥有屏蔽力自然是一件好事。
可世间的纷扰,我们真的都能屏蔽吗?
就像这座看似与世隔绝的小岛,每天也能听见遥远的枪炮。
总有一天,我们终将面临开战。